上海全部医院李京波主任代挂号正规排队
上海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864年,史称“公济医院”,英文名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为当时国内规模大的西医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早的西医综合性医院之一。医院“一院两址”,分设虹口和松江两部,同时全面接管嘉定江桥医院。期间,派员任全国支援鄂医疗队领队和专家组组长,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等一大批典型,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上海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模范单位”荣誉称号。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获A++高考评等级,在全国2413家三级公立医院中位列综合医院类2名,上海第3名。
医院名家荟萃:上世纪中后叶汇集了乐文照、任廷桂、胡懋廉、赵东生、张镜人、谢桐教授等国内医学专家,在医学上创出了众多国内,如:例肝叶切除、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例针麻手术、台国产心向量图描记器研制、首个国产心脏临时起搏器样机研制等。
学科人才实力雄厚:现拥有眼部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上海“振”项目3项;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急救中心、医学领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麻醉质控中心等多个重点中心;形成了眼科、泌尿、骨科、消化、血液、普外、心血管、急诊与危重病、内分泌科、介入、呼吸、妇产、肿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临床学、检验、放射、超声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特学科。多人次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多次荣获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各类、省部级荣誉奖项。
医疗技术水平领先:积开展、微创等特诊疗技术,挂牌成立“亚太脊柱外科人工智能临床及转化中心”等十余个疾病诊治中心,配备沪上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Mazor机器人,开展全国首例裸眼3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内高精尖手术。
科研教学能力突出:成立上海首家高标准临床研究院,打造联合体,获批建设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市一分中心。积开展医疗人工智能、分子影像、生物材料、细胞、微创等多方面的科研合作。近几年,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突飞猛进。发表一大批以Science、JAMA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论文。医院现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20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3个,上海市基地24个。现有博导92名,硕导144名,博士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27个,硕士点37个。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评定,高质量通过评审,获得,被评为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培育)单位。
合作交流广泛深入:深度推进与松江、虹口、嘉定等区域医联体建设,构建紧密型“内环”医联体;牵头成立医院发展战略联盟,与地区医院合力打造“中环”医联体,助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美国克利夫兰医院集团、以列拉宾医学中心、德国癌症协会等单位深度合作,拓展“外环”医联体,加速构建“市一同心圆”发展模式。
管理体系科学:在国内率先提出“六梁六柱”医院全质量管理(h-TQM)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结合绩效准则标杆引领,倡导“质量••共享”的医院文化。获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等多项国家、上海市荣誉奖项,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质量管理名片。
2021年,医院持续追求医院高质量发展、群众高满意度就医、员工高品质生活的“三高”目标,将防控和医院发展每一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到“一公里”,以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主要的亮点工作有:
一是防控驰而不息。落实“五零四亮”的防控目标,常态化防控,无院内病例发生;圆满完成市里交给的核酸检测任务,深夜拉动60人核酸检测队伍,迅速集结完毕受到市卫健委和松江区政府高度评价。
二是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年门急诊量453.82万,出院人次13.30万,住院手术人次8.33万,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5.56%、2.64%和7.90%。国考四级手术率上升至29.91%。国考微创手术率上升至19.56%。平均住院天数下降至5.78天。耗占比49.56%,均次费用保持在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申康54个重点病种排名较2019年提升的病种达19个。技术大力开展。成功开展国内首例MO机器人辅助比基尼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国内首例三维重建下扩大袖式肺切除手术和上海市首例KODEX-EPD三维标测系统介导房颤冷冻消融手术等一系列技术。诊疗模式不断优化。持续推进5G支撑下的急诊急救一体化及总协调人制度,胸痛中心在市级医院胸痛中心名列前茅;消化系统肿瘤MDT中心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肿瘤MDT联盟授权认;肝脏外科获全国肝脏外科示范病房;急诊获批全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通道示范中心(全国仅10家)。医疗服务持续改善。构建“医·护·康·社·志”五方联动服务模式,医院被评为2021年度上海市十佳公益基地;互联网医院在申康10项监控数据中,9项列全市前5,在线咨询服务总量列市级医院;打造“互联网医院+养老机构”服务模式,获国家与上海市主要领导批示与肯定;医院受邀在申康作患者体验工作经验报告。
三是学科建设发展。成立骨科、普外、心血管病、神经疾病和介入治疗5个临床医学中心。眼科STEM排名全国第5、复旦榜排名全国第7。泌尿外科作为上海牵头单位,申请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STEM排名升至全国第2。
四是人才项目喜高。首次入选国家优青计划1人,入选政府特贴专家3人、国家海外优青计划2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2人、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科技启明星等各类上海市人才计划23人次。
五是科研能力持续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4项;获批建设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市一分中心。
六是教育教学再获进展。住规培结业考首次通过率位列上海市三甲综合医院首位;急诊、康复基地获评国家重点基地。
七是数字化转型积推进。完成“便捷就医”七大场景建设。预约已到5分钟;开创智能预问诊,预问诊数列上海市第三;搭建电子就医册,门诊使用率达70%;推进互联互通互认工作,互认率达98.21%;打造医疗付费一件事,日均便民5000人次。夯实信息保障,以行业名通过网络专项检查。
八是后勤基建进展喜人。开展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获2021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南部二期扩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完成后勤风险预判系统与风险知识库初期开发,获中国医院管理奖后勤组银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北部核素病房投入使用,眼科临床诊疗中心项目进展顺利,获上海市第三届BIM技术应用大赛项目案例奖房建类二等奖,被评为上海市结构。
九是运营管理持续加强。设置科研财务助理和临床专科运营助理;建立了单价200元以上医用耗材的UDI编码和扫码计费全覆盖;加强医保监管工作,医院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对标国考,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设计多项个性化绩效激励方案;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对医院社会捐赠、政府采购、三公经费、科研经费、基建修缮工程等开展审计。
十是合作交流谱写新篇。继续打造松江、虹口紧密型医联体;“市一嘉定”整合型健康共同体正式签约;实质性启动阶段与常州金坛区人民医院的紧密医联体合作项目;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大学、上海市文联、上海海关签署合作共建协议;组织“我为群众办实事”大型义诊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群众办实事之红老区行”系列活动,横跨650公里把帮扶带到基层医院。
十一是行风建设常抓不懈。将行风建设情况与个人晋升、评先评优等紧密结合。认真学贯彻《医疗机构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在院会及院长办公会上专题传达,并通过月度讲评会、BBS、分层次学平台、进科室宣讲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在全院开展学。
十二是职工实事件件落地。加大员工健康筛查力度,持续做好心脑血管、胃肠镜筛查、肺部CT等检查,并为40岁以上女性员工免费新增TCT和HPV检测;为全院女性员工提供优惠的医美服务;医院南北院区通勤早晚班车对本院员工免费,进一步增强全院上下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归属感。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
脱离传统职业的“新职人”有何之处?他们在新业态中有着怎样的经历与感受?记者寻访新兴职业从业者,直面挑战变化的新群体。
暖暖(化名)的一周,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段:周末,她是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经营者;而工作日,她穿梭于北京各大医院,在挂号处、诊室和房间奔走,是一名陪诊师。她为患者提供代排队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取检查报告等服务。
她坦言,44岁转行做陪诊师,一方面出于现实原因被迫转型,另一方面也是看中“陪伴经济”蓬勃发展。在北京,像她一样转行陪诊的人还有很多。
与此同时,这一职业尚未进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目录,相关行业标准也亟待明确。
入行陪诊师:
主动与被动
过完年,北京迎来返工潮,这也是北京的就医高峰期。
2月底的一天,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南大门外人潮熙攘,拎着X光片的、推着轮椅的、边走边打电话交流病情的,天南海北的口音交相混杂。
下午2时30分,记者在这里见到暖暖时,已是她的“第二单”。当天一早,她就从家赶赴位于东城区的同仁医院陪诊,中午又坐地铁奔赴16公里外的北大第三医院代约问诊。
从去年底开始做陪诊师,初入行的她几乎每天都收到社交平台的私信,她的收费是半天300元,“我只在工作日陪诊,算下来,平均每天接到一单”。说着,她展示了今年一月的陪诊收入,共9600元。
而周末,她将精力转回主业——经营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目前招生近百人。
“中年创业”“80后独生女”“中年危机”,都是她在社交平台上给自己打的标签。她说,人生前二十年顺风顺水:从小无忧无虑长大,通过艺考从小城进入北京,毕业后扎根于此,工作几年后辞职创业,一帆风顺。
人过四十,生活像打了个急转弯,艺术培训生意每况愈下,父亲因病去世,与好友也产生了隔阂。“有种墙倒众人推的感觉”,她说,重重的打击让她低沉了大半年。
“有天突然醒悟,觉得不能再这么消”,她想过开网约车,当快递员、闪送员,,凭借对就医流程的熟悉、对病患心理的洞察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她找到了新的起点——陪诊师。
“零门槛、高薪、时间自由”,和暖暖一样,不少遭遇职场变化的中年人将目光转向陪诊。
橙医健康的人事经理陈占广告诉记者,去年接触到很多会计行业的中年学员,“企业降薪,一个月开五六千块钱,还要坐班,他们就想,还不如去干陪诊。”
陈占广所在的企业,自称“民用医疗级陪诊员培训机构”,在全国拥有50余个点。这家企业面向公众招聘陪诊学员,一次收费2980元,包括线上理论课、线下4天培训课、15天的医院带教实。
“更欢迎中青年学员,性格沉稳、经历相对,体力也跟得上,同时还不能有较大的外貌缺陷,毕竟也是服务行业。”陈占广说。
处于职业瓶颈期的中年群体、“宝妈”、创业者,大致勾勒出学员的基本特征。
与遭遇“中年危机”的群体不同,26岁的河南新乡青年冯超毅曾在IT企业和口腔医院工作。上班近两年后,出来干陪诊。
“一方面是之前在医院工作,有帮助病人就诊的经历,感觉发展前景挺大;另一方面,做陪诊是在做自己的事,不像给别人打工,我不太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
收获自由以外,冯超毅也担忧着一些现实问题,“断缴社保一年多了,计划今年续上,还是想要有个保障。”
陪诊中的“忧与爱”:
“对幸福的理解悄然改变”
“医院社工、代排队的、升级版‘’……”作为新兴职业,大众对陪诊师还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
“刚辞职做陪诊时,除了家人,基本都不理解。他们不清楚这是干什么的,能不能到钱,多少觉得不太靠谱”,冯超毅说。
什么人会选择陪诊?陪诊教师房颖在授课时总结出三类,一是异地就医人群;二是人群,比如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的、孕期产检、“社恐”人群等;三是留守老人或“北漂”。
从医疗资源来说,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看病中心”,拥有三甲医院60余家,公立医院百强数量位居国内。
“异地就医的人多”,冯超毅回忆近一年来接到的单,很多都是来京看病的人。
小程序挂号、自助机取号、分诊处报到、自助打印检查报告……如今,医院设备越来越智能,却也让不会操作的老人犯难,甚至年轻人次去陌生医院,也会晕头转向。而熟悉流程的陪诊师能理清头绪,包揽费时费力的排队等工作,让患者安心看病。
陪诊师还能陪同患者进入诊室,帮患者描述病情、听取医生诊断建议,“好的陪诊师是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桥梁,尤其代问诊,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房颖说。
子女找陪诊师陪父母就医的也不在少数,张阿姨便是其中一例。暖暖说,头一天,她会通过电话提前了解张阿姨的身体情况、既往病史、用禁忌等,第二天按约定时间提前30分钟到达,取号、报到、预约检查、陪同检查、取……不到11点便顺利完成。
“我不光是跑腿的,还是病人的心理支柱。”当她把张阿姨送上出租车时,老人握住她的手说,“有了你,看病没那么可怕了,也没那么孤独了”。
“八零年代的独生子女,既要养家,又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找陪诊师成为他们的选择。”暖暖对此深有体会,“我是独生女,前几年我爸住院,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忙,那时就想能有个人帮忙该多好”。
与病人共情,也是不可避免的。冯超毅陪诊过一位来京看病的癌症患者,五十多岁。诊室里,大夫说“没得治了”。出诊室后,患者边走边掉眼泪,冯超毅跟在后面,“心里很难受”。
陪诊师冯超毅代问诊后,与患者沟通情况并反馈医嘱。受访者供图
除了心理随客户的病情波动,累,也是冯超毅和暖暖共同的感受。
“做陪诊前,都是开车出行”,暖暖说,现在担心堵车、没车位,选择了更的公共交通。“每天忙完回到家,真是累得不想动。”
租住在北京近郊大兴区的冯超毅,去各大医院单程要一小时地铁起步,“每天微信步数高近三万步”,他感叹,体力不好真吃不消。
穿梭医院见人生百态,暖暖对幸福的理解也悄然改变,“做陪诊师前,眼中的幸福是经济富足、家庭和睦,现在觉得一家人整整齐齐、健健康康就是大的幸福”。
陪诊师收入:
“没外面传得那么邪乎”
社交平台上,除了客户咨询业务,暖暖还会接到很多人的私信,询问陪诊师如何入行。“我建了交流群,现在一个群已满五百人,又开了二群,有一百多人。”
面对求教,她毫不保留,甚至在群里做了次免费分享课。她提醒,陪诊师不是很快达到高收入的职业,因为每单价钱是固定的,每天时间也是固定的,能算出来上限是多少。
暖暖说,有些人觉得陪诊工作自由,但顶着星星出发常有,愿意付出和能吃苦是根本。
“把利益看太重不适合做陪诊,有可能会跑偏,比如跟‘’去挣‘倒号’的快钱,这种是干不长也干不好的”,陈占广说遇到过一些培训后很快放弃的人,“因为前期挣钱比较慢”。
“陪诊师的薪资没外面传得那么邪乎,刚起步也就一个月四五千,平均月收入八千到一万五,成熟的能做到两三万。”陈占广说,学员经培训后参加,合格就可接单,半天288元,公司抽成30%,相当于每单到手201.6元。客单旺盛时,一天能接四五单。
陈占广说,他所在的公司已在北京办了25期培训班,培训了近千人,大概三百多名全职,兼职占大多数。
相对陪诊机构,暖暖和冯超毅属“个体户”,但也有相对稳定的小团队,五六人“抱团取暖”,互相交流经验,转让忙不过来的单。
陪诊师现状:
亟需规范化、标准化
在天眼查平台输入“陪诊”,显示1458家相关企业,其中北京113家。
由于尚未进入人社部的职业资格目录,目前行业标准亟待明确。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网络平台不乏关于陪诊师培训乱象的投诉。比如,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投诉者表示,在直播间下单陪诊培训课,对方4个月没收入会退费,但拒不退费。
还有人表示,交费2410元后,培训材料、发票没有,只提供软件上的自学课程,要求机构退款未果,发消息也不回。
“先培训后上岗”,基本是陪诊机构的“行规”。记者以应聘者身份咨询了几家陪诊师招聘机构,均表示需交费完成培训方能上岗,费用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有机构宣称,“不限学历、,越老越吃香”。
据不统计,目前市面上约有十余种陪诊师书,颁发机构包括中医卫生人才培训管理中心、当代中医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卫生人才服务中心等,有的需合格后获取,有的培训完即可获得。
关于陪诊行业,媒体报道中也提及不少亟需明确的问题。比如:服务过程中,患者身体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办?陪诊师、患者、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该如何划分?
与此同时,社会对陪诊行业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强。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陪诊师”与“陪诊服务”,建议规范服务,完善标准。
“未来视发展情况定,有可能成立一家陪诊工作室”,面对今后发展,冯超毅认为陪诊师是朝阳行业,需求量会持续加大,而且一定会被规范化。
上海全部医院李京波主任代挂号正规排队
就诊须知
上海市肺科医院微信公众号
我院实行门诊实名制全预约服务:须凭患者本人的身份号或护照号码方可预约挂号,确保信息无误,否则将无法挂号。
1.预约方式选择:“上海市肺科医院微信公众号”、电话预约400-820-3137(互联网总医院)、现场预约(自助机、服务台、诊间)。
2.挂号途径:①就诊当日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微信公众号”或各楼层的“自助挂号缴费机”上挂号(支持异地医保结算);②已预约的自费初诊患者及类型医保者请至人工“挂号收费窗口”挂号。
3.门诊报告查询:“上海市肺科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可查询各类门急诊检查检验报告。
4.关注停换诊信息:如有专家停换诊会及时短信通知,请在预约时务必留有效的手机号码。
6.黑名单管理:累计爽约3次及以上者将被列入黑名单,180天后自动解封。
上海市肺科医院门急诊办公室
42路、43路、45路、49路、50路、72路、89路、104路、128路、171路、205路、218路、303路、326路、572路、712路、733路、806路、820路、864路、931路、932路、957路、984路、985路、隧道一线、隧道二线、徐闵线、徐川线、沪松线、南佘线、地铁7、9、4号线
上海全部医院李京波主任代挂号正规排队
1、预约周期:1-29天内
2、订单取消时间:开诊当天的24点前是允许取消的
3、预约年龄限制:1个月以上,18周岁以下患者
4、预约提供就诊患儿有效件号码(如:身份、户口簿等)以及家长手机号码;
5、新生儿科、新生儿外科年龄限制:100天内患者
6、患儿就诊家长陪同,就诊当天提供手机短信上的预约号或预约时留的手机号码进行取号,无卡患者需先凭预约号到现场制卡后才能到窗口或自助机上取号;
7、停诊通知以医院下发的短信为准。
特色专病门诊的挂号策略
专病门诊如"肺结节MDT"、"头痛眩晕"等知晓率仅40%,却可减少患者辗转科室次数(平均2.8次→1次)。某医院甲状腺专病门诊实行"一次挂号管全程",复诊免挂号费。罕见病门诊平均等待期4-6周,建议提前准备基因检测等完整资料。最新"预住院"模式允许先检查后住院,缩短住院周期3天。注意部分专病门诊要求携带既往检查胶片,数字影像需提前刻录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