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张昀昀医生代挂号透明收费
【业务范围】
代挂号、跑腿、预约挂号、 网上挂号、 预约代挂号 、跑腿、 陪诊、 代买药 、代缴费 、代取报告....等等一切代办
【可服务范围】
上海华山医院 、上海中山医院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瑞金医院 、上海仁济医院 、上海肿什么瘤医院 、上海五官科医院 、上海胸科医院 、上海肺科医院、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新华医院、 上海儿童医院、 上海龙华医院 、上海儿科医院、 上海曙光医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等等
【我们的优势】
咨询不收费!先办事,后收费!
【来院交通怎么走?】
轨道交通三号线、四号线、九号线;
89、224、171、205、909、830、732、927、931、122、252、93路;
【关于代挂号的日常问答】
Q:哪几种运动能治疗颈椎病?
A:临床上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对治疗颈椎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颈部肌肉锻炼、有氧运动等....颈部肌肉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的前后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活动,以及低头仰头动作,有助于增强颈背部肌肉力量,改善颈椎稳定性;有氧运动:患者还可以选择游泳、打羽毛球等有氧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放松颈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部不适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有严重的颈椎疾病,则不建议做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另外,若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张长青医生出诊时间和介绍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医生擅长:熟练掌握骨科专科技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治,复杂骨折、骨不连以及慢性骨髓炎等骨折并发症的诊治。
医生简介:医学博士,1986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医学院,199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1999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上海医学领军人才,2007年入选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承担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含SCI论文28篇),出版专著7部;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先后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2004)、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和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2005、2007),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从事骨科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骨科专科技术,擅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治,复杂骨折、骨不连以及慢性骨髓炎等骨折并发症的诊治。近年来重点开展应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慢性骨髓炎引起的骨和软组织缺损临床与基础研究。
赵金忠医生出诊时间和介绍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四上午;
医生擅长:各种复杂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交叉韧带附着点的撕脱骨折、膝关节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肩关节脱位、肩袖损伤、肩肘关节挛缩的治疗
医生简介:骨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关节镜外科杂志“Arthoscopy”正式编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疗中心关节镜外科主任。2002年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培养计划。曾先后赴奥地利、德国和韩国工作深造,不仅学和掌握了的关节镜治疗技术和理念,并在实践中改进,在临床工作和学术理论方面都很有建树。擅长各种复杂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在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交叉韧带附着点的撕脱骨折、膝关节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尤有特长;在肩关节脱位、肩袖损伤、肩肘关节挛缩的治疗方面颇具经验。主要技术包括:1、采用8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使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成功率从单束重建的85%成功率跃升为98%。在此基础实施的保留并牵张残留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能够实现度前交叉韧带重建。2、三明治式后交叉韧带重建,即保留残留纤维的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采用8股腘绳肌肌腱)。该技术为报道难度高亦是成功率高的重建方法。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后交叉韧带重建加强技术使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有了更的。3、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的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技术。通过双后内侧入路、“8”字缝线固定、Y形骨隧道设计等,使该损伤能够得到微创、、的治疗。4、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关节镜下肩胛盂重建技术。在微创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肩关节脱位、是带有肩胛盂骨缺损的肩关节脱位关节镜治疗后的复发率。5、肩袖损伤的无锚钉双排修复技术。在大程度降低内植物使用亦即患者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实现了的肩袖修复。其编著的《膝关节重建外科学》荟萃了很多其创立的领先技术。其主译的《肩关节镜手术技术》充分体现了其出的外科手术功底,以及的英语和中文文字驾驭能力。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研究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于1999年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主持膝关节稳定性重建的系列临床研究,获2005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