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院李晓林医生安排床位预约指南
发布时间:
2025-07-01 02:40
上海六院李晓林医生安排床位预约指南
预约、挂号、分诊、拿……不少人一去医院就忙得晕头转向。记者了解到,在济南各大医院,有不少陪诊从业人员。他们虽然不是患者家属,但全程陪患者看病、拿。不少企业也嗅到“商机”,记者在某企业信息搜索APP搜索发现,目前在济南登记注册的相关陪诊企业有11家,其中早的一家注册于2022年11月。
一群60多岁的“热心肠”者
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15.4%。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济南有社区也因时制宜,增加陪诊服务。
“我们从2013年开始有老人陪诊服务,人员由社区的工作人员和者组成,现在叫‘助老帮帮团’。”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裕园社区者马萍告诉记者,偶然一个机会让她意识到老人陪诊的重要性,于是就加入了社区陪诊团队。
“次陪诊的是一位姓文的独居老人,有天她突发疾病,我们几人一起跟她去医院,陪她看病、住院,次遇到这种事,大家都很慌张......”马萍介绍说,在路上她就萌生了加入团队的念头,想继续做老人陪诊服务。如今五六年过去了,她的业务精进不少,日常带老人拿、挂号、看病等流程很熟悉。
“年龄大点儿的老人退团后,新一批年轻点儿的老人再补上。”马萍介绍,目前团里有20多位者,普遍年龄在60岁以上。因为是社区者,对于陪诊服务纯义务,不收费,截至当前已经服务十几位老人了。“大家都是邻居,也比较热心,平时能帮就帮。”
据了解,助老帮帮团所服务的对象,多是独居或打电话求助到社区且年龄较大的老人。“我们社区老人占21%,需求还是挺大的,不只是去医院陪诊,平时也会去店帮老人们拿。”马萍表示,目前老人陪诊服务或会更新,社区计划由两个公益岗工作人员负责。
职业陪诊辐射济南各大医院
近日,记者联系到一位从事职业陪诊的张女士。当天下午4点半,记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张女士初次见面时,刚刚忙碌完的她带着口罩略显疲惫,但弯弯的笑眼让人看了很是亲切。张女士从事这一行业5年了,从个人单干到加入现在的陪诊公司,粗略统计这些年已服务上千人。
“我们平时接触的多是60-79岁之间,且具备一定行动能力的老人,帮助他们挂号、看病、住院等。”记者注意到,在医院内不少人拿着单子站在自助机前踌躇,张女士看到后总会施以援手。她说,目前陪诊市场需求大,其中老人占80%。经常会碰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拿着单子不知所措,看着自助机无从下手。“这时候就算不是我的客户,我也会帮助他们。”张女士称,这份工作就是需要爱心、耐心、热心。
因为经常陪诊,张女士对济南各大医院都很了解,在帮助患者就诊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合理规划检查路线,缩短就诊时间。张女士说,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记性不好的老年人,陪诊师在就诊前会提前了解老人病情,就诊时记住医嘱,方便跟家属传达。“我们会陪着患者完成当日就医,交代清楚后再撤离。”
张女士所在的公司主营陪诊服务,其中全程陪诊收费298元/次,她介绍说,公司有不同的服务类型,患者可通过小程序线上下单适合自己的服务。“我们辐射济南各个医院,有三甲医院也有小医院,共52个。”张女士介绍。
除了陪诊,他们还可以帮助患者在没有号源时帮忙挂号。“我们算是济南入行比较早的一家公司了,拿齐鲁医院来讲,就有两三家陪诊公司,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个体陪诊人员。”张女士表示,家属在找陪诊从业人员时,建议选择营业时间久、好评率高的公司,以防碰到皮包公司。
据了解,不少陪诊企业也积走进社区“跑马圈地”,张女士所在的公司不仅面向大众接散单,还辐射济南部分社区。其中,在市中区有一个社区,历下区三个社区、高新区两个社区。“社区下单会相对有优惠,我们有个社区群,需要陪诊的人在线上下单后,群内报名字即可。”
多家医院表示不提供陪诊服务
对各大医院了如指掌的陪诊从业人员,走近的路,合理安排各项检查,帮助患者减少就医时间。但不少市民表示还是不放心,希望医院官方提供陪诊服务。
对此,记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咨询台询问是否可以找陪诊人员时,工作人员表示医院不提供此项服务,此外,省立医院和千佛山医院也不提供陪诊服务。“医院暂时没有合作的陪诊公司,若想找陪诊员只能家属自己找院外的公司。”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工作人员称。
“医院门诊一楼有便民导诊服务台,对于不熟悉就诊流程的家属或患者可以咨询值班的工作人员。”山东省立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医院每个地方都有工作人员,对于年龄较大的老人他们可以帮助引导指路。
家属想要找陪诊人员只能从陪诊公司等地寻找,但采访过程中,不少家属也提担心陪诊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性。记者为此咨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对社会公司提供的陪诊服务,暂无准入门槛,也无强制性要求。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一帆 记者 仇晶 济南报道
有这样一群人,近些年在医院里越来越常见,他们既不是患者,也不是医护人员,却熟练地穿梭在医院各个科室之间,扮演着导游、跑腿,甚至是患者家属的角,正逐渐成为医疗领域中的力量,他们就是陪诊师。
对于这一新兴职业,网络上有着诸多猜测和传言——“每月轻松好几万,下一个暴富职业”“零门槛就能入行”“变相”……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陪诊师的职业环境究竟如何?海报新闻记者带你走进陪诊师的世界。
大到科室引导、小到洗手间位置 医院细节了然于胸
在山东省中医院西院区二楼,记者见到了正在替患者拿号排队取的陪诊师赵振领,由她陪诊的毕女士正坐在等候区的连椅上,翻看医生刚刚开出的诊疗结果。不到十分钟,她取回一袋品,与毕女士一起对照医生开出的品清单,一一清点了品数量,又解答了几个疑惑后,才与患者挥手告别。
记者注意到,陪诊过程中,无论患者是询问科室、检查间或是洗手间的位置,还是专家信息,赵振领对答如流,这些细节都带给患者很好的体验,毕女士说:“对医院不熟悉,以前来一趟要楼上楼下跑好几趟,有了陪诊师指引,可以节约时间,而且在心理上能让我安心很多。”
对于陪诊师来说,摸清医院环境只是基础操作。赵振领总结,陪诊师的核心工作就是陪同就诊,在整个就医流程上为患者提供例如提前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引导至诊间及检查室等帮助。而在实际工作中,陪诊师的服务含金量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医院周边哪里好停车,电梯和洗手间的位置,帮助患者打车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患者的就诊体验。
除此之外,陪诊师还要尽量按照患者需求挂号,这也导致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行为,挤占了医生尤其是一些专家名医的正常挂号名额。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赵振领说,其实陪诊师并没有什么挂号的捷径,自己也与广大患者们一样“拼时间”:“需要帮患者挂号的时候,我都是早上6、7点从家走,到医院差不多20分钟,早早到医院挂号取号。”只不过是将原本需要由患者承担的时间成本,换作陪诊师来承担了,这与通过非途径获取挂号信息,有着本质区别。
每月收入不到一万 入行隐形门槛更高
陪诊师赵振领曾从事医销售工作20余年,2020年开始逐渐转行从事陪诊师工作。
“那个时候我在医院做者,看到有些老年人没有儿女陪伴,就医比较困难,当时就想为什么自己不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更方便就医。”做陪诊师的想法就此萌生。
之后的三年里,赵振领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找到她的几百名患者提供免费陪诊帮助,直到今年年初,她打算将陪诊作为自己未来的主要发展业务,于是创办了如意都护理有限公司,用以化、成体系、成规模地开展陪诊服务工作。
陪诊如何收费?赵振领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公司的小程序,里面陪诊收费明码标价:半天陪诊收费200元,全天陪诊399元,高级陪诊499元,而帮取化验单、报告单、品每次收费50元。要是一个月每天全天接到单,收入才能达到12000到14000左右,赵振领说:“人总是要休息的,而且也不可能全天接到单,正常情况我们每个月收入大约也就在六七千元,很少能到一万。”
而对于网络上“陪诊师可以零门槛入行”的说法,赵振领不认同:“这个行业不仅需要门槛,而且隐形门槛更高!”
原来,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尤其是帮助一些严重疾病的患者,精简就医环节、节约就医成本,从患者申请陪诊服务开始,陪诊师就需要对患者病史做详细了解,并大致分析需要问诊的医院、科室,帮助患者做出初步的问诊流程整体规划。同时,面对患者的情绪波动,陪诊师还要尽量地安抚和疏导。这对于从业者的水平、责任意识、道德情操以及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都是大的考验。
目前,赵振领的陪诊师团队约有20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由具有医行业从业经验、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人员组成。挂号、候诊、缴费、取以及陪同检查这些基础的陪诊工作对于她们而言已经“手到擒来”,除此之外,用爱心、耐心帮助更多患者树立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是她和团队追求的更高目标。
陪诊师是“为人作桥” 陪伴患者走好诊疗一程
接触行业四年来,赵振领为几百名患者提供了陪诊服务,其中有与恶性病斗争的耄耋老人,有患有顽疾的家中顶梁柱,还有生命尚未绽放就要凋零的小童……喜怒悲欢、生死无常、人生百态,每天都在医院上演,而陪诊师作为患者身边经历这一切的陪伴者,除了缓解患者的孤单情绪,还应该做些什么?
“我想,应该是尽我所能,调动的医疗资源,帮助患者走好问诊这一个环节,让他们找到适合、有效的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今年7月底,一名省内的38岁患者因为心包积液、甲亢、甲减等复杂病症找到赵振领,希望由她推荐权威医院和专家,并进行手术陪诊。“根据患者在她们当地医院的检查结果和医生判断,她这个病需要手术抽除积液,所以当时患者家属一心想找家医院快点手术。”凭借经验,赵振领没有盲目按照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推荐医院,而是建议她在省级医院多做检查后再做打算。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不断安抚患者和家属焦虑的情绪,陪着患者在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做了详细检查,由权威医生判断,患者并不用手术,只需要先用西,再用中调节心肺功能。接下来,按照这个治疗方案,用不过三周,患者情况显著好转。8月下旬,这名患者再次联系赵振领安排复诊时,看着她能自主行走需要两人搀扶,到现在的行动自如,赵振领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开心。
“这就是我们陪诊师的意义和价值。”赵振领感慨道。她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字,写着“为人作桥”,她喜欢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那意味着奉献、付出和无私大爱:“我们就是为医院和患者间搭起一座桥,而要做好这座桥,还需要我们以及整个社会推动行业向着更系统、更规范、更的方向迈进。”
近
26岁西安女孩小宇的
一则采访视频引爆网络
随之
“陪诊员”这个职业
又热了起来
2年陪诊、服务近200人、多一日跑四五家医院,工作内容是“帮客户挂号、取号、取检查结果和品”,主要针对老年人群及对医院不熟悉的患者,半天收费200元、全天300元。
“有点像导游,能帮客户省时就医、带去温暖,挺有意义的。”视频里,小宇如此评价这份职业。
然而
在全国遍地开花的陪诊服务
究竟是否能像小宇所说
真正解决“看病难”问题?
这一职业法律风险应如何规避?
市民真实的就医需求到底是什么?
记者走访
上海多家医疗机构相关行业专家
就这一话题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陪诊”已出现20年
依旧“叫好不叫座”
其实,陪诊并非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
2001年8月的《中国老年报》头版曾刊发报道《陪诊服务显京城》,描述了年逾七旬的独居老人李阿婆花费100元从导医陪诊公司聘请专人,顺利完成就医过程的故事。文末表示,陪诊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外省市来京看病摸不着‘门’的患者”。
整整20年过去了,陪诊服务的内涵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本市多家三甲医院门办负责人均向记者反映,院方其实不太了解陪诊行业,也没有遇到过自称陪诊员的人士。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耿益民描述了理想的陪诊员形象,“该群体应该对于就诊流程比较熟悉,了解医院建筑结构,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善于交流,能全程引导患者并代劳挂号、排队、取、与医护沟通等事宜,甚至能在期间照料患者,提升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