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院徐建广主任预约代挂号24小时接单
发布时间:
2025-07-01 00:49
上海六院徐建广主任预约代挂号24小时接单
医患沟通中的陪诊价值体现
陪诊员平均为每位患者节省1.5小时无效移动,门诊效率提升40%。专业术语转译使患者理解度从55%提升至90%,医嘱依从性提高35%。某研究显示,有陪诊的老年患者用药错误率下降至3%,独诊群体则达28%。纠纷调解方面,陪诊员在场可使医患冲突发生率降低60%。最新服务评价系统显示,代问诊服务满意度(92%)高于纯陪同(7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加速,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陪诊行业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行业。
近日有东论网友发现宁波某医院的统一网约护工平台上线了,本以为是什么好事,点进去一看,价格却让他忍不住吐槽。
网友@v难能可贵v:
今天看到宁波医院的统一网约护工平台上线,本来以为是什么好事,点进去一看,门诊半天陪诊200起,全天400起,住院一天240起……
现在病人的钱可真好挣啊!既然医院联合做了网约护工平台,为什么就不能管控一下价格?之前家里老人住院的时候,那个护工也是从早玩手机到晚的,做了什么事能值240呢?
现在的中年人,上要养老,下要养小。然而本来该让护士做的事,负担全推给家属了。本来老师做的事,也都推给家长了。收入不高的话,心累,身体也累。
如今医院繁杂的程序让许多病人及家属都摸不着头脑,陪诊和陪护等行业也越来越受欢迎。在预约服务界面显示,该医院半天陪诊费用为200元起,全天陪诊400元起,住院一对一陪护240元起。
贴子发出后引发激烈讨论,许多人都不同意这位网友的说法:
有网友认为工作比较辛苦,这个价格很合理
也有人说,花钱省时间,有了护工做子女的也省心
陪诊和陪护人员需要负责哪些工作?
医院陪诊人员需要陪伴病人完成各种检查、取等任务,还要协助病人与医生沟通。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常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对一些行动不便或者对医疗环境不熟悉的患者来说有很高的价值。
医院陪护服务工作通常包括陪伴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协助病人生活起居、代表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等。此外,陪护人员还需要承担部分护理工作,如协助病人进食、如厕等。
陪诊陪护行业越来越有市场,有调查发现,2022年各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已经超过500家,分布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西安、杭州等医疗资源比较丰沛的城市,生意好的店铺月销售量上千单;陪诊员既包括医护机构的员工、自由职业者,还包括一些兼职的大学生。
虽然医院陪护和陪诊服务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性和复杂性也不容忽视。但毕竟住院不是一天两天,对于长期需要陪护的患者来说,高昂的陪护费用也会给家属带来不小的压力,240元/天的费用,相当于一个人日工资的一大半。不过,对一个新型行业的认同总需要时间,更需要从业人员化、规划化的发展才能得到信任和。不论是选择医院陪护还是亲情陪护,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就医的成本越来越低,性价比越来越高。
“经常听到有人说陪诊师职业零门槛,还常被误解为‘变相’,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其实‘’只负责拿号且号源价格高,而陪诊师要全程陪同患者,从约号到检查结束、拿到报告,提供全链条服务。希望有更多人能这个职业的价值,也期待这个行业更加规范发展。”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后台,从事陪诊服务一年多的管婧写下心声。
随着社会需求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陪诊作为就业、创业新赛道。这一新职业是否真的是“零门槛”,能给就医体验带来什么变化,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近日,记者走近多位陪诊师。
陪诊服务需求渐热
在南京各大医院穿梭,陪不同的患者就医,扮演患者“临时家人”,是38岁的管婧从业一年多来的工作日常。
5月12日下午两点,南京鼓楼医院门诊处人来人往。穿着红马甲、背着帆布包的管婧扶着74岁的患者陈奶奶,直奔2楼候诊处,先找座位让老人坐下,再快步去签到、确认诊室位置、查看排队情况。进了检查诊室,她又拿出小本,仔细记录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检查顺利完成,在缴费取环节却出现一点小状况:靶向买不了。老人“一头雾水”,而管婧丝毫不乱,迅速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安抚老人不要着急,“这个有规定,我去申请从社区医院转诊,填张表就行,您坐着等我一会。”
“还好有她,不然又迷糊了。”陈奶奶感慨道。自从5年前做了乳腺癌手术,她定期要到医院治疗、检查。“医院又大、人又多,还有那么多流程要在机器上完成,每次看病,我和女儿都在医院里转大半天。”
因为出差无法陪同,陈奶奶的女儿决定尝试下单陪诊服务。半天收费298元、全天498元,陈奶奶体验后很满意,现在到医院,挂号、排队、取、拿检查报告、整理医嘱,已惯找陪诊师包办,女儿通过线上平台查看检查情况和医嘱,省心还不耽误工作。
如今,找陪诊师来解决就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今年以来,管婧所在的陪诊师企业,已为500多人提供陪诊服务,接单频率相较去年高了不少。他们服务的患者里,既有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的老年人、需要定期复查的慢性病患者,也有从外地来南京就医的患者和家属,甚至还有独自在外上学、工作的年轻人。“我们还与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部门合作,推出残疾人公益陪诊项目,已免费帮助100多位残疾人就医。”管婧说。
陪诊市场渐热,也让相关培训名额变得抢手。南京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副主任周业勤介绍,自2023年起,中心联合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已面向应届毕业生和失业、困难就业人员等,开设多期陪诊服务培训课程,场场满员。“目前有1000余人次通过考核,取得江苏省职业技能培训合格书。不少学员进入陪诊行业,创业注册陪诊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服务患者。”
当好“临时家人”不容易
陪诊服务兴起,争议也伴随而来,而“身份”误解是管婧遇到多的问题。“很多人联系我们问的句就是,能帮忙加专家号吗?”管婧表示,陪诊师可以尽量按照患者需求挂号,但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们也是靠“拼手速”抢号,并帮助患者完成就诊的每一个环节。
在社交媒体上,陪诊师被贴上“零门槛”“月入过万”“不限学历、年龄、”等标签。
“其实这也是误解。”半年前,25岁的程宜为增加收入,开启陪诊副业,大多通过社交平台接单,陪诊每小时收50元、代问诊每小时60元,取报告每单60元。
从看各种病挂什么科室,到各家医院擅长的领域,为让患者满意,程宜做了不少功课,也实地跑了很多医院,拍下医院楼层分布图,记录下科室、房、缴费处、厕所、开水间的位置。
“来咨询的人不少,但每个星期只做成功几单。”尝试近半年,程宜发现,沟通成本高、接单不稳定、收入无法,才是初入这个行业面临的真实现状。
“月入过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而“零门槛”的说法也不靠谱。与管婧一起工作的陪诊师中,有学医或从事医工作的,也有IT从业者和“宝妈”。“我们都取得‘健康照护师(陪诊员)’书或人社部门认的社群健康管理师书,并至少参与3次残疾人陪诊公益项目,才可以接单。”
在管婧看来,随着行业发展,陪诊不仅需要门槛,而且隐形门槛更高。熟悉医院的布与流程只是基本功,里面还有不少其他“门道”。“比如每个医院周边哪里好停车,从哪个入口进方便,只有多跑、多留心才能掌握窍门。”
“陪诊师在患者就诊过程中要起到规划、预判、沟通、协调等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还要有同理心、灵活应变能力,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冲突,并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她举例说,面对不同患者,表达方式也有区别。“比如,给盲人患者带路,你不能模糊地说前面有椅子,而是要说往前走5米有椅子。”
这些都是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事实上,目前该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什么是陪诊师的分内之事,什么又在陪诊师的服务范畴之外?陪诊师们看法不尽相同。
程宜会将提供搀扶、临时陪床、近距离接送等服务都写进接单帖。而陪诊师丁丁则明确表示担心途中出现意外状况,不提供接送服务,但可以帮忙预约网约车。还有一部分陪诊师会带上湿巾、口罩、体温计等医用品以及饼干、巧克力和水,以备患者需要。
管婧的陪诊包里,备着充电宝,还有用来贴提醒标签、放检查单、装品的文件袋、塑料袋等物品。但她给患者提供食物和水。“这是看似贴心却潜藏风险的行为,万一患者过敏或者影响检查效果,就可能带来纠纷。”
规范发展才有未来
今年1月,上海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明确要发展一批规范提供陪诊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和陪诊师队伍。这一消息,让管婧颇受鼓舞。“目前陪诊师尚未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对陪诊服务在发展中走向、走向精细充满信心。”
在南通市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顾忠贤看来,陪诊师这一职业既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缓解医患矛盾,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他注意到,在一些大城市,陪诊行业已吸引物业公司、养老机构等加入。“只有将行业引导和市场发展共同推进,才能让这一职业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他认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应共同发力,研究制定包括但不限于行业服务标准、从业资格标准及服务监管标准等,规范陪诊服务市场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陪诊服务的度和满意度。
周业勤表示,陪诊师优化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但要想服务人群就医,单凭市场力量远远不够。一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由相关行业组织编撰、完善培训课程及教材,发动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开展陪诊师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发挥社区力量,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陪诊服务。
江苏瀛元律师事务所主任杨钧辉注意到,目前在陪诊行业,患者、陪诊师和医院之间的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一旦产生纠纷,各方维权都很棘手。他建议,要进一步清晰界定陪诊服务与医疗服务的边界,让患者安心看病、让陪诊师安心履职。
据悉,南京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已有开展陪诊服务试点的打算。未来,在明确和行业规范化的前提下,陪诊师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和贴心的医疗服务,成为连接患者与医疗机构的桥梁。
记者手记
陪诊行业亟待走向规范化
在排队候诊的时间里,记者发现,管婧时不时地和患者聊天,内容无关病情、无关就医,只是简单的家常话,目的是纾解患者紧张情绪。
陪诊师的工作,就是陪伴患者用短的时间完成各种就医手续,解决看病中遇到的问题,从上帮助患者,从心理上关怀患者。“希望能成为医院、患者家属、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在病痛时刻温暖患者,减少他们的奔波。”这也是很多陪诊师从业追求所在。
从这个视角看,陪诊师是一份温暖的、“自带光环”的职业。
当前,这一新兴行业发展,种种困境也逐步浮出水面。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不健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监管等现实问题摆在从业者和消费者面前,加快规范管理和标准制定的呼声也愈发强烈。
陪诊行业亟待走向规范化、化、标准化发展之路。正如管婧希望的,她能早日拿到国家认的从业资质书,在这个行业作出更多贡献。
预约、挂号、分诊、拿……不少人一去医院就忙得晕头转向。记者了解到,在济南各大医院,有不少陪诊从业人员。他们虽然不是患者家属,但全程陪患者看病、拿。不少企业也嗅到“商机”,记者在某企业信息搜索APP搜索发现,目前在济南登记注册的相关陪诊企业有11家,其中早的一家注册于2022年11月。
一群60多岁的“热心肠”者
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15.4%。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济南有社区也因时制宜,增加陪诊服务。
“我们从2013年开始有老人陪诊服务,人员由社区的工作人员和者组成,现在叫‘助老帮帮团’。”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裕园社区者马萍告诉记者,偶然一个机会让她意识到老人陪诊的重要性,于是就加入了社区陪诊团队。
“次陪诊的是一位姓文的独居老人,有天她突发疾病,我们几人一起跟她去医院,陪她看病、住院,次遇到这种事,大家都很慌张......”马萍介绍说,在路上她就萌生了加入团队的念头,想继续做老人陪诊服务。如今五六年过去了,她的业务精进不少,日常带老人拿、挂号、看病等流程很熟悉。
“年龄大点儿的老人退团后,新一批年轻点儿的老人再补上。”马萍介绍,目前团里有20多位者,普遍年龄在60岁以上。因为是社区者,对于陪诊服务纯义务,不收费,截至当前已经服务十几位老人了。“大家都是邻居,也比较热心,平时能帮就帮。”